網絡視頻:重構還是顛覆電視台?
在充分的市場競爭中,價格是供求關係的明確表達,定價機製則是供求關係貨幣化的一攬子解決方案,包括如下要點——
首先,發現剛需、定義平台。
超過3.5億的視頻網民,說明在網上看視頻是剛需;願為內容付費者寥寥、對內容而非對網站的高忠誠度,又說明“在特點網站看視頻”不是剛需,這對於中國的網絡視頻玩家來說,能不能找到屬於“你”的用戶剛需,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,直接影響到視頻內容版權、廣告和付費用戶開發等一係列的定價體係。
作為參照係,“視頻直播秀場”在用戶付費模式上的巨大成功,是一個發人深省的例子。從勝利大逃亡的六間房,到從語音社交殺入視頻秀場的YY(歡聚時代),盡管滿屏美少女主播和類夜總會遊戲機製總顯得有點“擦邊球”,但不妨礙真金白銀的大把入賬和赴美成功上市——他們成功的關鍵,就是發現了用戶的剛需、並定義了滿足剛需的業務平台。
事實上,視頻隻是信息載體,用戶真正的剛需,其實和載體無關。一個吝嗇於為影視劇內容付費的網民,可能就會為虛擬空間的征服欲一擲千金。
你為人性定價,上不封頂;你為內容定價,沒有下限——這就是今天中國互聯網的現實商業環境。
其次,創新標準、重構測量。
移動互聯網+智能手機,是公認的發展趨勢;廣告,是可見的現實收入;二者疊加的交集是移動視頻,卻成為廣告經營的噩夢。沒辦法,屏幕太小、可展示空間稀缺,用戶對廣告幹擾的寬容度低、誤點率高導致效果測量失真……
移動互聯網和手持終端帶來的廣告挑戰,尤其是展示類廣告的挑戰,對全球互聯網業界來說都是個戰略性課題。對此,Facebook、Twitter、Pinterest業已摸索出一條出路,即“將廣告融入信息流”。說白了,內容就是廣告、廣告就是內容,傳統的覆蓋率和到達率,在化身信息流之後有了全新的測量詮釋。
而對於視頻這一信息載體,最近有個有趣的差異化競爭案例。先是Twitter推出移動視頻分享應用Vine,規定了6秒鍾的時長限製,一時擁躉無數;其後被Facebook收入囊中的圖片分享應用Instagram,推出了“VideoOnInstagram”,將每段視頻時長限製擴展到15秒,瞬時又搶走Vine的不少風頭。
6秒好還是15秒好?裏麵其實有玄機的,因為15秒是電視廣告的標準單元,Facebook和Instagram此舉,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希望“廣告主能方便的將電視廣告視頻直接移植過來”。
但筆者不這麽看。碎片化、小屏幕的移動視頻體驗環境,與傳統電視定義的商業場景完全不同,彼此的定價機製很難相互借鑒。跟著以大屏幕、強影音、收視率為參照係的電視廣告商業走,移動視頻很難獲得獨立的廣告定價權;變一變,開辟一個新細分領域,重新定義新的廣告形態與價格標準,才是聰明的做法。
中國的網絡視頻玩家,你們是想重新做一個互聯網上的電視台,還是真的去顛覆一把呢
- 上一篇:從IPTV看數字電視網絡的發展 2013/8/6
- 下一篇:DishHD歐美直播衛星平台介紹 2013/8/6